最近,许多地方在公共汽车上试用“监护席”,呼吁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在与司机发生争执时“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咆哮”,以便及时制止可能的危险行为。网民生动地把这个座位命名为“英雄”。“英雄”可以说是“混沌”诞生。一个多月前,“重庆公交车撞车事件”让人们看到了公司与乘客之间冲突的严重性,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但即使教训如此深刻,类似的情况仍在继续。
据不完全统计,事故发生后仅15天,就有16例客流不羁。面对对司机的干扰和违反规定,有许多人站出来制止争端,有些人选择保持沉默并放手。“英雄”的建立更像是对每个人的提醒,为打破“旁观者效应”提供了一种机制。与给公交车司机颁发“投诉奖”和建设隔离出租车等被动方式相比,“英雄座椅”的建立蕴含着集体解决问题的思想。
然而,在为“壮士座”点赞的同时,不难发现隐忧。我们当然期待“壮士”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,但仅设一个“壮士座”明显不能“万事大吉”。诚如网友所担心的,“专座没人坐怎么办?”“壮士势单力孤处理不了怎么办?”说到底,即便有乘客勇于担当,满车人的安危、公共规则的守护,也不能全放在一人肩上。并非有了当仁不让的壮士,满车乘客便可理所当然地沉默围观、享受守护;也并非有了伸张正义的“侠客”,相关规则便可以慢半拍地松弛执行。守护乘车秩序,固然需要“壮士”出力,也需要全车人参与,更呼唤法律之手发挥作用。以法律维护秩序,严惩规则破坏者,倒逼公共文明趋于完善,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。
“壮士座”是提醒不是甩锅。在社会运行的大车上,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秩序、保障“同车人”的安全。唯有社会共识与法治手段互相支撑,形成强大合力、化作扎实行动,壮士们“该出手时”才不会心怀顾虑,整个社会才可能安全无虞地前行。
|